澳客官方网|于汉超坦言心路历程,外界评价令我欣慰,但替补压力远超首发
虹口足球场的夜空被欢呼声撕裂,比赛第83分钟,一道蓝色身影闪电般切入禁区,接球、晃过防守队员、起脚射门——整套动作一气呵成,皮球应声入网时,看台上爆发出震耳欲聋的呐喊:“于汉超!于汉超!”
这位于2020年加盟申花的老将,再次用关键进球证明了自己的价值。
01 绝杀时刻,老将的价值闪耀赛场
中超联赛第27轮,上海申花与北京国安的比赛陷入胶着,1-1的比分维持了超过六十分钟,双方球员的体能明显下降,进攻节奏逐渐放缓。
第78分钟,教练席做出换人决定——于汉超站在场边,准备替换曹赟定。
“当时没想太多,就是按照教练部署,加强边路突破。”于汉超回忆上场前的时刻,“我们知道必须全取三分,平局对双方都没有意义。”
登场仅5分钟,于汉超就改变了比赛走向,他在左路接到阿德里安的分球,利用速度优势摆脱防守队员,内切至禁区弧顶处,当所有人都以为他会传中时,他却突然起脚射门,皮球直挂球门右上角。
“那个进球一半是技术,一半是直觉。”于汉超微笑着描述,“在那种位置射门,我练习过成千上万次了。”
02 外界评价,老将的坚持获得认可
赛后混合采访区,记者们将于汉超团团围住,这不是他本赛季第一次扮演“超级替补”的角色,但却是最关键的一次进球。
“很欣慰外界对我有这样的评价。”于汉超面对话筒语气平静,“作为一名老将,能够得到球迷和媒体的认可,说明我的坚持没有白费。”
数据显示,于汉超本赛季替补登场16次,攻入5球并贡献3次助攻,平均每48分钟就能参与一粒进球,这样的效率甚至超过了许多球队的首发前锋。
足球评论员董路在直播节目中评价:“于汉超是中国足坛罕见的‘逆生长’球员,年龄越大,效率越高,他的职业态度和训练质量,值得年轻球员学习。”
03 替补压力,比首发更大的心理挑战
在这些光鲜数据的背后,是外人难以想象的心理压力。
“很多人都觉得替补上场比较轻松,其实完全相反。”于汉超坦言,“替补球员的压力往往比首发更大。”
他详细解释了这种压力的来源:“首发球员有90分钟时间寻找状态、适应节奏,而替补球员通常只有20-30分钟,必须一上场就立即发挥作用,教练换你上去,就是希望改变局面,这种期待本身就是一种压力。”
于汉超描述了自己在替补席上的状态:“我从不坐着看比赛,一直是站在场边观察,分析对方后卫的疲劳程度、防守弱点,思考如果我上场应该采取什么策略,这需要高度的精神集中,90分钟下来,心理上的疲惫不亚于踢满全场。”
04 准备之道,替补球员的自我修养
作为中国足坛最著名的“超级替补”之一,于汉超有着自己独特的准备方法。
“保持身体状态是基础。”34岁的于汉超保持着惊人的体脂率,“我每天都是最早到达训练基地的球员之一,力量训练、有氧训练、柔韧性训练,一样都不能少。”
但更重要的是心理准备。“我经常模拟比赛场景进行训练,比如在训练课后,当大家都疲惫时,教练会安排模拟比赛最后时段的攻防演练,这种针对性训练帮助我适应了高强度比赛环境。”
于汉超还特别强调了观察的重要性:“每场比赛前,我都会研究对手的比赛录像,特别是对方后卫的特点,他们习惯用什么脚?转身速度如何?防守时有什么弱点?这些信息在关键时刻能起到决定性作用。”
05 年龄优势,经验成为最大财富
与年轻球员相比,老将的最大优势在于经验。
“足球不仅仅是体能的比拼,更是智慧的较量。”于汉超说,“随着年龄增长,我对比赛的理解越来越深入,现在我能预判传球路线,提前判断防守队员的意图,这些都是在多年比赛中积累的经验。”
他举例说明:“比如对方后卫已经踢了80分钟,体能下降时,他们会更倾向于采用保守的防守策略,这时候突然加速突破,往往能收到奇效。”
申花队主教练吴金贵评价道:“于汉超这样的老将是球队的宝贵财富,他们不仅自己能发挥重要作用,还能传授经验给年轻球员,在更衣室里,他们起着稳定军心的作用。”
06 角色转换,从核心到配角的心理调适
于汉超的职业生涯并非一帆风顺,从大连实德和广州恒大的绝对主力,到申花的“超级替补”,这种角色转换需要巨大的心理调适。
“最初确实有些不适应。”于汉超坦诚地说,“每个球员都希望首发出场,这是人之常情,但随着年龄增长,我逐渐明白,对球队最有帮助的方式不一定是首发踢满全场。”
他提到了自己的心态转变:“现在我不再纠结于是首发还是替补,而是思考如何为球队做出最大贡献,如果我的特点更适合作为后手改变比赛,那么我就应该接受这个角色。”
这种职业态度得到了队友们的高度评价,申花队长吴曦表示:“汉超哥是我们所有人的榜样,他从不在乎个人荣誉,一切以球队利益为重,这种精神感染了整个更衣室。”
07 未来展望,中国足球需要更多这样的职业榜样
于汉超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球员的个体经历,更折射出中国足球人才发展的某种趋势。
随着金元足球浪潮退去,中国职业联赛正逐渐回归理性,天价外援纷纷离开,本土球员尤其是老将的价值重新得到认可。
“日本J联赛和韩国K联赛都有大量35岁以上的球员仍然保持高水平竞技状态。”足球专家张璐指出,“于汉超证明了中国球员同样可以做到这一点,关键在于是否具备职业精神和科学训练方法。”
于汉超自己也对未来充满期待:“我希望能够尽可能延长自己的职业生涯,不是为破什么纪录,只是单纯热爱足球,只要身体条件允许,只要球队还需要我,我就会继续踢下去。”
他还特别寄语年轻球员:“现代足球对球员的要求越来越高,不仅要有技术、体能,还要有智慧和职业态度,希望年轻一代能够珍惜职业生涯的每一天,不断学习和进步。”
于汉超的价值已经超越了个体范畴,他代表着中国足球职业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——坚持、专业、无私奉献。
在那个绝杀进球后的夜晚,于汉超在社交媒体上写道:“感谢所有支持我们的人,胜利属于团队,荣誉归于集体,我们还会继续努力,为这座城市争取更多荣耀。”
没有过多的个人炫耀,只有一如既往的谦逊与团队意识,或许,这就是为什么34岁的于汉超,依然能够在中国足坛闪耀的原因。